包小妹微信怎么联系,怎么花钱约校内大学生,免费全国空降app大全下载,怎么找到接私活的女生

企业动态

数智赋能 | 成县公司:创新赋能谋发展 技术攻坚展担当

发布日期:2025-03-31作者: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点击量:472次

数智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,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,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?!笆歉衬堋弊ɡ福己统氏指髯庸就平只?、智能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效。


一直以来,集团公司按照中国建材集团、天山材料要求,加快推进公司数字化建设,以数智赋能提升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水平,让传统水泥企业不断散发新的活力。本期分享成县公司“创新工作室”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案例,供大家参考学习。


成县公司:创新赋能谋发展 技术攻坚展担当


在陇南的青山绿水间,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的创新基因正以燎原之势生长。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引擎,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,一个工作室就是一片沃土。公司创新工作室将“劳模领航、全员参与”理念深度融合,立足挖掘职工的创新潜力,做到人人创新、事事创新、时时创新、处处创新,营造出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,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,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
2023年5月,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由公司工会牵头组建,下设安全生产、设备管理、工艺质量、数字信息四大专业组。通过打破部门界限,整合技术骨干与先进劳模,创新实践不仅助力水泥磨班组荣获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称号,更以独创的工作方法释放创新活力,有效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与数字化转型进程。

1.png

一、双轮驱动: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

公司工会创造的“三维驱动工作法”,巧妙地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定式:创新工作室以“技术攻关、人才培养、文化培育”为价值支点,通过“导师带徒”机制和“容错文化”培育创新土壤,横向组建跨部门联合攻关组,纵向构建“公司-部门-班组”三级创新链条,形成立体化创新网络。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模式,有效促进技术经验跨领域交流,让技术骨干与先进劳模的智慧实现跨界碰撞。

工作室围绕安全生产、降本增效、数字化转型等核心任务,制定短期与长期目标。专项领导小组和成员通过技术培训、经验交流、成果转化实践,形成“发现问题-立项攻关-应用验证”的完整闭环,推动创新实践与生产需求深度融合。

2.png

二、生态构建:制度激励与文化浸润双管齐下

在机制保障层面,企业构建起“制度-资金-文化”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。修订后的《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》将创新成果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,专项创新基金为技术攻关提供“弹药”,而独特文化氛围的营造则让员工卸下思想包袱,激发员工创新热情,打造出“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”的良好环境。

三、攻坚突破:技术革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

安全智控新纪元。在轰鸣的车间里,安全生产组打造的“智慧安全管家”正悄然值守,这个由自动化文件传输构建的智能系统,通过自动化文件传输实现消防巡检、隐患排查全流程数字化,半年内精准捕获并整改安全隐患2800余条,安全管控完成从“铁脚板”到“数据流”的智慧蜕变。

设备焕新进行时。在设备管理组,经过“焕新计划”改造的2#煤磨锁风装置,不仅让排渣车告别24小时蹲守,更实现年节约成本16.8万元。稀油站外置式在线过滤装置改造使减速机“喝上健康油”,减速机润滑状态显著提升,设备维护周期从“周周见”延长到“季季约”。降低运维成本的同时也推动设备管理向“预防性维护”转型。

数字赋能显神通。电气信息组化身“能源管家”,二线生料磨进相器升级改造项目年节电9万元,余热发电循环水池补水系统改造提升机组效能,节约维修费用约15万元,产生效益8.6万元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改造,实则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坚实跬步。

工艺革新创效益。工艺质量组通过“优化配料方案、改善熟料质量”加强原煤质量过程管控、优化操作指标和中子在线自动配料系统等方式,两条水泥生产线出窑熟料强度“齐步走”:3天抗压强度平均值同比跃升2.8MPa和2.4MPa,28天强度平均值同步拔高0.7MPa和1.5MPa。商砼生产中5-10mm碎石利用率提升,减少倒运、降低成本费用337801.27元,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“聚宝盆”。

四、人才孵化:创新工作室成职工成长“加油站”

如今,创新工作室已形成“技术骨干+青年新锐”的梯队结构,以“头雁领航”激发“雁阵效应”,通过“师带徒”机制培养技术骨干,发挥高级技能人才的优势和特长,开展形式多样的传帮带、师带徒活动。“老师傅”主动把自己的绝活、绝技、绝招传授给年轻职工,系统传授智能设备运维、能耗优化等核心技术,推动全员向知识型、技能型人才转型。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,公司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能手和岗位标兵,许多青年员工也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。

五、实战锤炼:创新工作室成技术人才“练兵场”

2024年,陇南市总工会将创新工作室命名授牌为“秦国勋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创新的热潮在工作室中汹涌澎湃。实战创新的磨砺,让工作室自然而然地成为培养技术人才的关键“练兵场”,全员创新的热情转化为累累硕果。两年来,工作室先后诞生了9名“甘肃省技术标兵”、1名“中国水泥协会银牌巡检能手”,1名成员荣获“天山材料2024年度优秀员工”;凭借平日里在创新实践中积累的扎实技能,职工在陇南市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4名,三等奖2名。目前,工作室的成员构成年龄层次分明,已形成“80后领军攻坚、90后突击”的梯队格局,创新工作室也因此真正成为工地高质量发展的“人才孵化器”和“创新策源地”。

六、绿色转型:创新工作室助力“双碳”目标落地

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创新工作室正将绿色基因植入生产血脉。两台水泥窑辐射热回收系统的投用,日增发电量1.95万KWh,年减碳459吨?!俺鞠低秤呕脑臁笔棺俺笛锍静都侍嵘?0%,同步拆除8台高耗能设备,推动循环经济模式落地。工作室成员参加全国建材行业职工“双碳”知识竞赛,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团队协作,取得了全国线上第二名、线下三等奖的优异成绩;参加全国建材行业职工助推高质量发展主题竞赛荣获线上第一名、决赛二等奖的佳绩,充分展现了企业在绿色智造领域的专业实力和创新活力。

3.png

4.png

七、成果转化:从技术突破到价值创造的跨越

创新生态结硕果。工作室打造“技术攻关-专利研发-成果转化”全链条创新体系。成立两年来,工作室成员在国内期刊发表技术论文36篇,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,另有5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待发证阶段。斩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、陇南市技术革新二等奖1项及“五小”优秀创新奖3项,其中3项“五小”成果入选国家级案例库并通过“职工之家”APP全国推广,13篇专业技术论文、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祁连山水泥集团表彰;团队系统编撰的《创新成果集》及配套《成果展示集》,通过书面化、系统化整理实现经验沉淀,将零散的“金点子”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,为全员创新提供方法论支撑。

双链协同提质效。创新工作室累计实施21项攻关项目,通过设备改造与工艺优化累计创效1200万元,协同降本500万元。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,水泥磨数据建模系统投入运行,公司通过省级两化融合“AAA”认证评审,“三化”实践走在行业前列,不断推动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数字智造的转型升级。

站在新的起点,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创新团队,在这条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进化之路上,凭借在机制建设、项目攻关和知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突出亮点,持续开展创新活动,扩大技术交流,努力成为“学习型、研究型、智慧型、引领型、协同型、攻坚型”的“6型”创新工作团队,成功推动企业实现安全可靠、绿色环保、节能降碳、提质增效、循环可持续发展,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